TECHNOLOGY LIBRARY
技术库
现代种业技术
资源大数据库

中华绒螯蟹“江海 21”培育技术-2023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发布时间:2023-06-15


中华绒螯蟹“江海 21”培育技术-2023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技术内容:

(一)蟹种培育

1. 蟹种培育条件与准备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3~5亩,水深0.8~1.5米为宜。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畅通,四周用白色聚丙烯塑膜、铝片或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墙,高0.3~0.4米,内侧光滑,无支撑物,拐角处呈圆弧形。

(2)蟹苗下塘前准备

①池塘清整与消毒:老塘要排干池水,曝晒池底,清除杂物和淤泥,填补漏洞和裂缝,修整池埂及进排水口。新池塘要按照池塘条件做好清整工作。

蟹苗下塘前15天(通常为5月上旬),用生石灰(50~75千克/亩)或漂白粉(10千克/亩)进行干法清塘。

②池塘肥水:清塘后1周,向蟹种培育池注水0.3~0.4米,注水时进水口用60目网片包扎进水口,防止外界敌害生物进入,然后用有机肥(如发酵的鸡粪或猪粪)或商家生产的肥水王进行池塘肥水。

③水草移栽:通常在5月中旬,蟹苗下塘前一个星期左右,向蟹种培育池塘移植水花生。水花生下塘前应清洗干净,并最好在阴凉干燥处凉放24小时以上,去除鱼卵、螺类等水生动物。水花生投放面积约为池塘的1/4~1/3,并用尼龙绳整齐固定水花生,使水花生在池塘不仅能有序生长,而且还能美观池塘,有效地为河蟹提供生长、蜕壳等场所。

2. 蟹苗放养

(1)放养密度:每亩放养蟹苗1. 25~2.0千克为宜。

(2)放养方法:蟹苗放养时温差控制在3℃~5℃以内,将蟹苗均匀洒在池塘四周的水面或水草上。

3. 仔蟹阶段饲养管理

(1)投饲管理:从蟹苗下塘到仔IV期,以池塘中的天然饲料生物为主,当饲料生物数量下降时,通过施用肥水王等肥料来培育池塘中的饵料生物。从仔V开始,投喂蛋白含量为42%左右的河蟹小粒径配合饲料,经过半个月投喂后转为幼蟹饲养阶段。

(2)水质管理:蟹苗下塘后,每3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3~5厘米,防止水温变动较大,影响仔蟹的生长和存活。

4. 幼蟹阶段饲养管理

(1)投饲管理

①饲料来源:商业公司生产的幼蟹用全价配合饲料。由于幼蟹培育质量对成蟹养成有较大影响,建议不用自制饲料或低值饲料。

②投饲量:幼蟹体重的5%~8%。

③投饲方法:下午太阳下山时投喂,需整个池塘均匀投喂。

(2)水质管理:保持蟹塘池水的透明度以40~50厘米左右为宜。当透明度低于40厘米时,排出1/3或1/2底层水,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在增加溶氧的同时减少了池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这是改良水质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每月定期用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使用方法可按产品说明书。

(3)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上坚持做好“四查”、“四勤”、“四定”和“四防”工作。四查:即查蟹种吃食情况、查水质、查生长、查防逃设施。四勤:即勤巡塘、勤除杂草、勤做清洁卫生工作、勤记录。四定:即投饲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防:即防敌害生物侵袭、防水质恶化、防蟹种逃逸、防偷。

5. 蟹种起捕  蟹种起捕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冲水起捕法。在清晨或上午给池塘排水,傍晚时向池塘冲水,在冲水口放一个水缸,利用幼蟹逆水爬行自动掉入水缸后,用抄网捞取幼蟹即可。二是草堆起捕法。在蟹种池塘内均匀放置用水花生等堆积的草堆,然后用抄网起捕草堆下的蟹种即可。

(二)成蟹池塘养殖

1. 池塘条件  池塘形状规范,塘埂坚实不漏水,池埂坡比1∶3,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面积10~40亩均可,平均水深1.0~1.5米。

2. 蟹种放养

(1)放养准备:在冬季,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并经阳光暴晒1个月。蟹种放养前一个月,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

(2)蟹种放养

①蟹种质量要求:规格整齐、肢体健全、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体表无附着生物和寄生虫、无病斑、无早熟,规格一般以100~160只/千克为宜。

②放养时间:春节前后。

③放养数量:根据养殖规格与产量情况,合理确定放养密度,一般以600~1200只/亩为宜。

3. 水草种植

(1)水草种类:当前成蟹养殖的主要水草种类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苦草。

(2)种植方法

①伊乐藻的种植时间和方法:通常在1月下旬至2月初,水温在5℃~10℃为伊乐藻的最佳种植时间。将池塘水排干,施有机肥50~100千克/亩用于草体生长。种植时每5列为一组,列间距1米,组间距5米,每株草1.5~2.0千克,株间距1米。伊乐藻全部种植好后再加水30厘米。

②轮叶黑藻的种植时间和方法:4月初水温在10℃~15℃时,每5列为一组,列间距1米,组间距5米,每株草1.5~2.0千克,株间距1米,全部种植好后加水,将水草淹没即可。

③苦草的种植时间和方法:4月中旬水温在10℃~15℃时,把苦草种籽浸泡、搓捻、伴入泥土或黄沙沿着池塘周边和塘底水位浅的部分均匀播撒,每亩0.5千克。

4. 饲养管理要点

(1)投饲要点:饲料种类包括螺蛳、配合饲料、粗饲料(如玉米)和野杂鱼等四大类。螺蛳应在清明前投放,每亩500千克左右。前三次蜕壳应投喂蛋白含量在34%~42%的全价配合饲料;后两次蜕壳(高温季节期间)可适当投喂粗饲料,但最后一次蜕壳应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以提高蜕壳后的增重量;最后一次蜕壳完成后,可投喂野杂鱼等动物性饲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全程投喂野杂鱼。

(2)水草管理要点:水草种植初期要控制好水位,一般超过水草5~10厘米即可,对水草长势不好的池塘要及时进行补种。

高温季节要对伊乐藻进行割茬,保持藻体距水面30厘米左右;轮叶黑藻高温季节会出现过密情况,采取打通道的方法疏通。池塘的水草覆盖率以60%~70%为宜。

养殖后期应及时清除过多的水草,减少水草覆盖面积便于捕捞及保持河蟹品质。

(3)水质管理要点:整个饲养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以上。适时采用底部增氧设施进行增氧,根据水质情况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当池塘水质不良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池水长期保持在1.2米左右,特别是7~8月高温季节,可适量加水,增加池水深到1.5米左右,防止水草败死影响水质。

(三)成蟹网围养殖

1. 网围养殖条件  湖底平坦,淤泥较少,常年水深0.8~1.5 米,水流缓慢,风浪较少,水域开阔的水域;围栏网区还要螺、蚬等底栖动物丰富,水草茂盛;不侵占常年或季节性水生生动物繁殖保护区。

2. 网围安装

(1)网衣安装:网衣由3×3聚乙烯网线编织、网目为2.2厘米的网片缝合而成。网衣上端、中间、下端分别装5×12聚乙烯网线编制的纲绳。网衣高度以网围水域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再增加1~1.5米。网围网衣采用双层结构,内外层间距3~6 米。

(2)石笼制作:用1.2~1.5米聚乙烯网片缝合成直径为10~15厘米的圆筒,里面灌入直径为3~4厘米的石子。每米石笼重6~8千克,石笼踩入淤泥20~40厘米。

(3)固定桩千克:通常以木桩或竹桩作为固定桩,桩入泥0.5~1米,间距2~4米。

(4)安装方法:先按照设计要求打好固定桩,单块网衣在岸上拼成20~30米长的大网衣,上纲缝接盖网,下纲缝接石笼,用船运至网围地点沿桩下网,一边下网一边将大网衣拼接成整个网围,石笼踩入淤泥,中间腰纲、上纲固定在桩上使网衣绷直。内层桩上端间隔1~2 根桩向内侧横向捆缚长1米的木桩或毛竹,用于固定盖网。在内外层网围之间设置地笼,以检查逃蟹情况。

3. 蟹种放养

(1)放养准备:对网围进行一次详细检查,查网衣是否有漏洞裂口,石笼是否沉入泥中,石笼中石子是否松动脱落等。在确定安全后放养蟹种。

(2)蟹种放养

①蟹种质量要求:规格整齐、肢体健全、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体表无附着生物和寄生虫、无病斑、无早熟,规格一般以100~160只/千克为宜。

②放养时间:春节前后。

③放养数量:根据网围条件、养殖规格与产量等情况,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围网精养放养密度400~600 只/亩,粗养或自然生态养殖,密度100~200 只/亩。

④放养方式:放养时先在网围内建一个面积占整个网围区面积1/5~1/10的暂养区(或称小网围),将蟹种先放在暂养区内饲养,当蜕壳2次(通常4~5月份)水草发芽后长得较茂盛、螺蛳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再撤去暂养区网围,让蟹种自行爬入整个网围区。

4. 饲养管理

(1)小网围精养管理:3月下旬至5月上旬,投喂河蟹全价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 2%~3%,投喂时间在下午4:00~5:00。投喂新鲜或冰冻小杂鱼的,应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成团状多点投喂。

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小杂鱼(或螺肉、蚌肉)、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为主,搭配20%~30% 豆粕、玉米、小麦等粗饲料,日投喂量从3%逐渐增加到8%,投喂时间在下午5:00~6:00。

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河蟹生长旺季,此期可以玉米、小麦、黄豆、南瓜等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同时搭配40%的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8%~10 %,投喂时间在下午5:00~6:00。有养殖户需提早上市的,此期以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是河蟹育肥丰味阶段,以动物性饲料为主(60%~70%),植物性饲料为辅(30%~40%),日投喂量由10%降至5%左右,投喂时间在下午4:00~5:00。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网围内天然饵料、河蟹的摄食情况灵活调整。如果投饲后在2 小时内吃完,说明投饵不足,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如果发现当天投的饲料吃不完,翌日应该减少投饲量。

投饲方式为网围内均匀投喂。

(2)大网围粗养或自然生态养殖管理:网围面积大的粗养或自然生态养殖,由于蟹种放养密度稀,天然生物饵料资源丰富,河蟹主要以食天然饵料为主。5月份以前一般不投喂饲料,从6月份开始投喂少量的植物性饲料或河蟹全价颗粒饲料,最后一次蜕壳后(9月份开始),可投喂动物性饲料。

5. 其他日常管理  其他日常管理应做到“五防”和“五勤”,即防网破、防逃、防病、防大风、防洪水;勤巡逻、勤倒地笼、勤检查维修、勤清除残饵、勤记录。保证木桩或毛竹整齐牢固、网围整洁无洞、无塌网、石笼不出泥、网衣内外水流通畅。关键是防逃,饲养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是集中逃蟹的时间,应重点防范:第一个阶段是蟹种放养7~10天内,第二个阶段是汛期暴雨季节,第三个阶段是秋季捕捞季节。

6. 捕捞和暂养

(1)捕捞:捕捞时间从9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捕捞工具主要为蟹簖和地笼,沿内网围的内侧四周及中部设立地笼,每天早晨、下午各倒笼一次。

(2)暂养:把捕捞的河蟹称重、过数,按规格、雌雄分开暂养在吊笼、网箱、小池塘等设施中,投喂螺蛳、野杂鱼、玉米等饲料,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2%~5%,然后根据市场等情况,适时上市销售。

(四)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 肠炎病  该病一般因水质不良、食场不卫生、饲料变质或消化不良引起细菌性感染所致。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感染该病。发病时河蟹摄食减少或拒食,口吐黄色泡沫,病蟹消化不良,肠胃发炎,水肿,打开腹盖,肌肉发白,轻压肛门,可见有黄色黏液流出,肠道发炎、发红且无粪便,有时肝、鳃亦会发生病变。镜检可看到消化道内无食物,只有大量杆状细菌。

预防与治疗:(1)饵料鱼加热蒸煮消毒,与粉状精饲料混合后,用颗粒饲料机轧制成软颗粒饲料,晒干后投喂。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的良好和稳定,高温季节要适当加深水位,以保持池底相对较低的水温。

(3)8%溴氯海因:预防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2~0.5克,全池泼洒,7~10天1次,连用2次。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0.4~0.5克,全池泼洒1次,一天一次,连用3~5天。

(4)10%聚维酮碘溶液:每立方米水体用0.5毫升,全池泼洒,一天一次,连用3~5天。

2. 弧菌病  患病幼体的主要症状为体色混浊,行动迟缓,反应痴呆,尤其是趋向反应不明显,肠内无食物,大多沉于水底死亡。患病成蟹身体瘦弱,行动减慢,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淡呈昏迷状态。该病在8~9月高温期间死亡率较高,受感染的河蟹1~2天就发生死亡。发病严重的蟹池底部,可见一层红色的菌落。在显微镜下可见蟹病的体液或组织中有大量活动着的弧菌,菌团成块状,不断上下翻滚。此病主要危害河蟹幼体,对蟹种和成蟹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多发生在高温季节,死亡率可达50%以上。

预防与治疗:(1)彻底清塘,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操作要尽量小心,避免蟹体受伤。

(2)及时更换新水,保持池水清新,以防止因有机质增加而引起亚硝态氮和氨氮浓度升高。发病期间应适当减少人工饲料的投喂。

(3)土霉素治疗,用2毫克/升浓度的土霉素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土霉素(按每千克蟹体重0.1~0.2克)拌在饲料中投喂,连喂7天为一个疗程。

3. 丝状藻类病  该病又名着毛病,终年可见,对蟹的幼体危害较大,当水质过瘦、透明度很大时易导致该病。患病蟹的鳃外观呈黑色,呼吸困难,头部及步足关节处被藻类附生,使表面被绿色丝状物包裹,外观体表呈“绿色”或墨绿色状;幼蟹造成蜕皮困难;成蟹因藻类的附生而呼吸困难,体质虚弱,行动、蜕壳困难,进而引起死亡。

预防与治疗:(1)清苔净每立方米水体0.6克,全池泼洒,用药后应及时换水。

(2)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7克,全池泼洒,12小时左右换水。

(3)7%次氯酸钠溶液:每立方米水体0.5~0.7毫升,全池泼洒,3天1次,连用2~3次。

4. 水肿病  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感染该病。病蟹匍匐池塘边,不摄食,少活动,最后在浅水区陆续死亡。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类似河蟹即将蜕壳状。用手轻轻压其胸甲,会有少量的体液向外冒,打开背壳可见鳃丝肿胀及大量水肿状组织。

预防与治疗:(1)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

(1)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全池泼洒,7~10天1次,连用2次用于预防。

(2)发病时,连续换水2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量1/3~1/2;然后每立方米水体用1~2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

(3)10%氟苯尼考粉,每千克蟹体重0.20克,拌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5~7天。

5. 纤毛虫病  主要由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钟形虫、拟单缩虫和杯体虫等寄生虫引起,在底质腐殖质多且老化的池塘易发该病。主要危害蟹苗、蟹卵、幼体和成蟹,并以幼蟹期的危害较为严重。病体体表和附肢的甲壳,以及成蟹的鳃上、鳃丝和头胸甲的附肢上,有一层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或灰黑色绒毛状物附生,同时有大量的其他污物,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感染严重的成蟹,鳃丝上布满了虫体,鳃部变黑(是虫体和污物的颜色);患病的成蟹或幼体,行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乃至停食,生长发育停滞,不能蜕皮,最后窒息死亡。一般4~9月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期。

预防与治疗:(1)生石灰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全池泼洒,15天1次用于预防。

(2)甲壳净每立方米水体0.15~1克,全池泼洒,15-20天1次。

(3)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7克,全池泼洒。

(4)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混合使用,每立方米水体分别为0.5~1毫升和5~10克,全池泼洒。

6. 青泥苔病  养蟹池塘在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丝状藻类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细丝,附着在池底或像网一样悬浮在水中。它附着在蟹体上,在体表形成一层绿色或黄绿色棉花状的绒毛,导致蟹的活动困难,摄食减少,严重时可堵塞蟹的出水孔,使之窒息死亡。该病严重时还可致蟹池藻类大批死亡,造成水质败坏,引起河蟹死亡。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密度过大,长期不换水或水源质量差,饲料投喂过多,导致残饵与排泄物污染水质等。

预防与治疗:(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肥水下塘:蟹池注水后,立即施用有机肥料肥水,每亩250~300千克,使池水透明度保持40~50厘米,防止因水体透明度过大而滋生丝状藻类。

(3)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池水的pH,以抑制藻类的滋生,用量为20~40毫克/升。或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膏粉80克,分3次均匀全池泼洒,每次间隔3~4天。如河蟹池中青泥苔较多,用药量再增加20克,放药后加注新水10~20厘米,可提高防治能力。

(4)青苔净可按产家说明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