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ENT POOL
人才库
成渝地区现代种业人才
资源大数据

潘光堂

发布时间:2021-04-15


潘光堂

研究领域: 资源环境

产业体系: 农资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学第七届学科组成员;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科技先进个人。

专家简介:

潘光堂,博士,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二级岗,博士生导师;四川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学第七届学科组成员;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9 -1990年赴法国访问学习;曾先后被评选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带头人,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年被国家科协评为“全国科技先进个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工作和玉米遗传育种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数量性状遗传与玉米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

国内最先创造性地将国外誉为最佳遗传交配设计的三重测交(Triple Test Cross Design)应用于玉米群体改良,提出了玉米群体性状遗传结构检测、群体改良与优良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紧密结合的新方法。于上世纪90年代处就开展了玉米花药培养研究及玉米花粉管通法玉米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筛选到了一份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胚性愈伤组织克隆能力和分化成苗率都超过国内、外同类材料的玉米“三高”自交系;开展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抗病(耐纹枯病、穗粒腐病)抗逆、以及重金属铅、镉低累积等性状的分子育种工作。

作为主研人员,已选育玉米“三高”自交系近20个,选育和推广玉米优良杂交种50余个,在四川和西南地区推广上亿亩,累计增产玉米50多亿公斤;自1990年以来,共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丰收计划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PNAS》、《TAG》、《Crop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发表科技论文近150篇,编写教材2部,合作主编专著3部。现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名,毕业硕士、博士50余名。

先后主持国家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产业技术岗位专家项目,科技部农转资金、国家科支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支持地方院校专项资金,以及四川玉米育种攻关,四川省财政厅专项,四川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等40余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和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丰收计划一等奖各1项。

所获荣誉: